联系我们

上海市徐汇区冠生园路231号509室

联系电话:021-52525225

心理文章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文章

抑郁倾向人群的性格特点都有什么?(附抑郁测量表)

发布日期:2020-12-21 15:19 来源:新生心理 点击:1661

图片

林黛玉是《红楼梦》 中刻画得十分深刻的人物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用“多愁善感”来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然而,从曹雪芹对她的描写来看,还不止于此,林黛玉的性格有如下特点:


多愁善感,容易流泪


这是曹雪芹对林黛玉着意描写的一个特点。林黛玉确实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花开花落要叹息,春去秋来也要感慨,其情十分真切,使人同情。京剧《黛玉葬花》描写的就是她对落花的怜惜,这曾经感动过多少人。曹雪芹对林黛玉爱哭的描写随手可拾。


容易悲观,常想到事情的不利的一面


林黛玉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反映在她的言语中,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她所作的诗词中。她在《葬花诗》 悲叹:“花飞花谢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即使她与史湘云在中秋月夜联诗,从她联的“晦朔魄空存”句和“冷月葬诗魂”句也显出她的颓丧。


图片

喜欢远离人群


林黛玉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这与她容易伤感和容易悲伤有关。从她对亲朋相聚的看法便可以看出。她说:“人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小心眼儿,爱挑剔


林黛玉也承认自己“最是个多心的人”。她怕自己行为被人笑话,在贾府“凡事终是寸步留心;也怕被人非议,十分注意别人是否说她”。一次听见窗外有人骂“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 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林黛玉听到“竟像骂着自己”,气得昏过去了。宝钗本来是真心对她好,可黛玉总认为她“有心藏奸”。


想得多,容易担心


黛玉从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看到,“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今见宝玉也有麒麟,便恐借此隙,同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一次宝钗当着黛玉的面伏在母亲怀里,黛玉认为她“分明是气我没有娘”。薛宝钗有“金锁”,而贾宝玉又有“宝玉”,林黛玉对“金玉良缘”十分敏感,而且几乎成了她的心病,不时用言语在宝玉面前讥讽或试探。


警惕抑郁发作的诱因


具有抑郁性格的人容易发生抑郁发作,即抑郁症。各种生活事件如亲人的离别和死亡、失恋、婚姻破裂、重大财产损失等常常是引起抑郁发作的诱因。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对生活和工作甚至一切失去兴趣,也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出现疲乏、食欲缺乏、失眠尤其是早醒,还可出现想死、自伤或自杀。


这类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都有严重不良影响。一方面,抑郁发作时机体的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对疾病的抵抗力尤其是免疫力降低,使原有躯体疾病恶化,以及容易并发感染。另一方面,情绪低落时出现消极观念,患者失去生存的愿望,出现自毁或自杀行为。


哪些症状提示有抑郁倾向了?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感到压抑、不高兴、不开心,闷闷不乐、抑郁、悲伤、沮丧或忧伤,也可表现为易激惹性增高,即易发脾气,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患者大多有兴趣和乐趣减退或丧失以及精力减退和疲乏,食欲和体重改变(多为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少数为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睡眠障碍(大多为失眠,尤其是早醒,少数为多眠),以及注意不集中、思维能力和作决定的能力降低,感到自责或有罪,感到无能、无助和无望,甚至想死或想自杀。


此外,还可以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如胸闷、心慌、心悸、胃肠不适、腹泻、便秘和身体各部位疼痛等。


抑郁测量表


下表有2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分为四种不同程度:没有或很少时间有、小部分时间有、相当多时间有和绝大部分时间有。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项目,完全清楚它的意思后,根据您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格子中画一个钩(√)。

 

计分方法:将受试者所画钩的各项分数相加得到总分,用总分除以80得到指数。指数0.49以下为无抑郁;指数0.5~059 可能为轻微至轻度抑郁;指数0.6~0.69 可能为中至重度抑郁;指数0.7以上可能为重度抑郁。(此测试仅供您参考,不代表权威医学观点。抑郁症诊断需专业医生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请勿自行诊断)


图片

抑郁症是一类十分普通十分常见的疾病。它属于心理障碍,既影响心理活动,也影响机体的功能。心境(或情绪)低落容易使人陷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因而感到痛苦;影响机体各系统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例如,抑郁症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出现心慌心悸。


患者的心慌心悸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抑郁症的表现。患者出现心脏方面的症状而将它归之于心脏病,并去心内科看病是合乎逻辑的。因此,患者认为有“心脏病”不是想出来的,是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推测出来的


由于医生不认识抑郁症,在找不到心脏病证据时只好归之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认为“没有病”。有呼吸、消化或其他系统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也同样是如此。


如果患者和医生认识抑郁症,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可以避免:患者可以找到适当的医院看病,医生遇到这类看起来与躯体疾病似是而非的病时也能作出正确诊断和给予适当治疗,而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按老观点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者认为“没有病”。


图片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认识抑郁症》 杨 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