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听国家卫生应急专家 谈重大危机事件民众心理反应与调适
重大危机事件民众心理反应与调适
大家好,我是邓光辉,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聊一聊,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民众常见的心理反应与心理调适的方法。
几天前我偶尔从微信中看到了一则报道: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自己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就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每天还要无数次的测量体温。有天晚上用热水泡完脚后,一量体温,结果发现体温升高了,于是忍不住嚎啕大哭,听到哭声跑过来抱着他安慰的老父亲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心疼的说:“我不怕你得肺炎,就怕再这样下去你会得精神病”。
每天我们都会被手机里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消息、传闻所包围,很多人都会被这些传闻的信息所影响,所以我觉得今天非常有必要跟大家聊一聊。作为一位从事心理工作30余年的学者,我曾参加过2003年非典时期的心理干预、2008年汶川地震的心理保障,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在灾区待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障工作,所以非常了解大家在面对疫情这种危机事件中的心态与反应。
面对此次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这类重大危机事件,
我们会产生哪些常见的心理反应?
又应该如何去进行调适?今天就我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跟大家进行分享,如有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组织直播
首先,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一下在重大危机事件中,
我们容易出现的一些常见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心理恐慌。
最近我的一个博士生做了一项关于疫情发生后民众心理反应的调查,结果发现:有4.1%的人是处于心理恐慌状态,0.5%的人处于极度恐慌。尽管这个数据的样本量不是很大,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如果将湖北地区的大量样本添加进来考虑,这个数据应该会更高。
那么面对此类重大的危机事件,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的恐慌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恐慌源自我们对风险认知。什么是风险认知呢?
通俗地讲就是大家对自己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风险评估,有的人看了报道之后,发现许多平素身体很好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于是就产生了恐慌心理,连这些身体素质很好、抵抗力很强的人都这么容易被感染,更别说像我这种平常就很容易生病的人了,我要是被感染了,一定是无法被治愈的那类人。
像上述的这类有失偏颇的风险认知就是导致我们心理恐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那么它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在此次新冠肺炎的调查中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因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高传染性;周围人的过度反应;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危机事件中的一个大类:生物类型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与2008年的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地震的发生,往往有着地域的局限性,这是一个比较确定性的事件。而生物类型的危机事件有其不确定性和扩散性。
比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也属于相似类型。那次事件的发生在距离我们较远的地方,但还是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能够记起当时国人的抢盐风波。当时我也加入了进去,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去抢盐防辐射,而是让我有了一个机会去观察大家在危机事件中的反应。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去抢盐?是担心日本的核辐射会飘洋过来看我们,所以形成了心理的恐慌。还有我们河南的杞县,曾经发生过一次放射源泄露的事件,当时一则《开封杞县钴60泄露》的帖子在各大网络论坛流传,称当地一家辐照厂的“放射源使用后无法放进深层地下冷却水,裸露在空气中,造成钴60泄露直接辐射”,虽然事实迅速被记者核实后辟谣,但依旧出现了杞县周边有将近十万人拖家带口逃离杞县的情况。
2003年的非典,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当时出现的抢板蓝根、抢绿豆、抢葱姜蒜的风潮,包括最近抢双黄连也是如此,大家都在疯狂抢购一些传言对病毒的预防可能会有所帮助的东西,而忽略了这个东西是否真的有效?抢购的过程中自己是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为什么疫情的中心在武汉,但是对全国人民都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呢?就是因为这类疫情具有不确定性和广泛的扩散性,所以增强了我们对这类风险的评估。
当然这中间有很多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评估,最常见的就是有的人会认为空气中间都是病毒,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还怎么呼吸,岂不是分分钟就会被传染。如果你拥有这种认知的话,那么难免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而无法应对。
第二个因素就是周围人的反应。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视频,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在工作的时候,穿了医用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开车。有乘客就问他:“师傅,你穿成这样不怕乘客害怕吗?”而这位司机的回答令我非常敬佩,他说:“其实我穿成这样开车很不方便的,但我之所以穿成这样,是为了让你们安心乘车,让你们不再害怕,这样不光是对你们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虽然有这种防护的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我并不提倡它,因为我们不在疫情的中心和一线,这样的防护没有必要,现在救援物资如此紧缺,大家还是把这么重要的物资留给一线的医务人员吧。另外如果我们都这么穿着出门,也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恐慌的感觉。昨天早上我下楼取快递的时候,看到一位居民穿着医用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去买菜,那么他穿成那个样子,我的心里都升腾起了一种紧张的感觉。这段时间,我们偶尔出门的时候,迎面遇到人,我们会不再像以前那样擦肩而过,毫不在意。而是会无意识地绕个弯,与他至少保持2-3米距离才感觉安全。那么这些现象,或者说周围的人的行为举止或者反应,会给我们传递一个明显的信息,这也是我们社会心理学中经常讲到的,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三就是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手机中传播的信息是负面的多还是正面的多?我想可能大家看到的负面信息会多于正面信息。那么为什么负面的信息会比较多呢?这是有人故意在传播负面的信息、刻意造成大家的恐慌吗?其实不是的,这实际上是个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情绪与认知的一致性效应。讲的是:我们的情绪跟我们的认知保持一致。
比如,你在快乐的情况下,会选择那些快乐的信息,而且会容易记住那些比较愉悦的信息,在回忆的时候,也会选择性的去回忆那些快乐的成分。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负面的情绪下,比如现在这种恐慌的情绪下,你就会容易去选择那些较为负面的信息,比如容易引起恐慌的信息,也就容易去记忆这些信息,通过回忆再现的时候,也会容易再现这些信息负性的信息。
那么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焦虑的情绪,有心理的紧张和恐慌。所以当我们在这样一种情绪的裹挟下,就更容易去关注一些负面的信息。所以我们在传播的时候,也可能会传播这些较为负面信息。
所以说这三个因素,会增大我们对疫情的风险评估,导致我们心理上的恐慌。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认为空气中的病毒无处不在,传染性又极强,再看到周围人不仅戴口罩、还穿着防护服、而你又在网上有选择性地关注各种负面的信息,你不恐慌才怪呢!
第三个要消除心理恐慌,我认为要特别依赖于我们科学的认知观。对这次新冠肺炎,网上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科普知识。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选择,我建议大家去关注我们尊敬的钟南山院士所发布的与疫情相关的信息。
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次新冠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病毒跟细菌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细菌离开了宿主,是能够存活较长的时间的,而病毒离开人体后,它的存活时间就要短的多,平均在两个小时左右,病毒的活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说,只要不在疫区,不是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少去封闭、拥挤的公共场所,不去串门,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尤其是外出回家以后,一定要科学的洗手,包括我们进电梯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手去触摸按键,建议用餐巾纸进行隔离,只要做好这些科学的防护,那么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所以说,我们要增强科学的认知,就会帮助我们减少恐慌。
与心理恐慌相对应的是“无所畏”,前几天我看到一则短视频,有一位女子到商场里购物,由于没戴口罩,被商场工作人员所阻拦,好心的工作人员还递给她口罩,结果这个人非但没有感激之情,还口出恶语责怪工作人员对她的阻拦,甚至大打出手,目前,这个女子已被刑拘。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属于无知者无畏,不仅害己也可能害人,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无畏而不是这种令人愤慨的无畏精神。
第二种反应是焦虑。
这次新冠肺炎过程中,我们会出现两种焦虑,
一种是期待性焦虑,所谓期待性焦虑,就是我们总是会担心未来不好的事情会降临到我们身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极的预期。比如说我们总会担心自己或家人会被感染。我们忧心忡忡,吃不好,睡不好。这种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种焦虑,这种类似于杞人忧天的交流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种是现实性焦虑,比如说在湖北武汉,有人已经感染了这种病毒,那么他们的焦虑是正常的。还有一部分人的现实性焦虑来自于我现在没办法工作,收入减少,房贷要还;我的企业不能正常开工,我的租金要付,员工的工资要发,为此而忧心忡忡。那么这些都是现实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困境我们确实难免会焦虑,那么如何减轻这类焦虑,我觉得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调试。
第一我们要有积极的思维,我们要清楚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如果你为那些不可控制的原因去担心,是一种自扰。
比如,新冠疫情是你无法控制的,无谓的担心只能让你徒添烦恼。我们能做的是改变那些可以控制的因素。举一个例子,一些教育培训类的企业,现在无法开展线下的培训,那么可以考虑转为线上培训。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改变,(比如03年的非典,塑造了马云的淘宝。大家都待在家里无法外出,淘宝给大家带来了线上的购物模式,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促使了淘宝的崛起。)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的提升,或者是认知的升级。
第二是要有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是对我们的国家,还有对我们自己企业,对我们个人,都要有信心。昨天有朋友给我发了一个视频,是一个美国脱口秀节目,一位脱口秀的主持人问:大家觉得10天时间能做什么?在观众思索这一问题时,他回答说,在中国10天,建成了一所医院,一所有1000张病床的医院。那么美国10天能做什么呢?10天连有线电视都接不上。他打趣说,我们的有线电视不是装给我们看的,是装给孙子看的。尽管这是一个幽默的笑话,但是我觉得这反映了我们中国的政府、我们制度的优势。这在很多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像03年的非典,08年的地震,我是感同身受的。08年的地震,我去到了灾区一线。
09年,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项目,主要是对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给他们做心理创伤干预的一个研究。在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连续五年,每年都要去灾区一次,在这个五年里,灾区的变化让我很震惊。震惊在哪里?这次地震是非常惨烈的,像北川,几乎完全被地震整体摧毁了,新的北川,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建起来的,短短一两年,我们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建起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当时我去北川的时候,就非常感慨:这个北川,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县城。
后来我去茂县,发现那里也非常美丽。大家想想,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我们就重建了这些灾区,而且建的比原来更好,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力量。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叫多难兴邦。其实对企业来讲,多难也会兴企,对我们个体来讲,多难也能促使我们在创伤中成长。就像我们心理学研究中,创伤会导致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但是创伤也会带来成长,PTG。所以说,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件时,应该保持满满的信心。
第三种情绪是愤怒。
第三种情绪是愤怒。愤怒是重大危机事件中很常见反应,因为我们面对自然的灾害,像非典、地震、新冠疫情,其实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会有强烈的无助感,无法去掌控,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很敏感、很脆弱、易激惹。有时候,对一些措施的不得力,就会感到很愤怒。
08年地震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受灾的群众会埋怨救援不力,救援不及时,会指责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公。当时我们在灾区,有一次刚好遇到给老百姓分发矿泉水。老百姓就要求我们军人来发,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军人来发,会比较公平。
其实这都是因为灾难中我们的愤怒情绪所产生的。我们在愤怒状态下,会特别关注那些不公平的事情。所以现在网络上,我们会看到一些让人特别愤怒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其实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极少数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这种事情比较多呢?
其实这是跟我们心理学上说的“易得性启发偏差”有关。什么叫“易得性启发偏差”?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比如,一个老人倒地了,我们去救他,我们因为救他而被讹诈的概率有多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会回答,这个比例很高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个比例很高呢?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后,通过媒体或自媒体的报道,因为这种信息具有一种更好的新闻传播性,所以说特别容易被传播,容易被大家获得。那么这样一个信息,因为它的易获得性,在我们评判这种事情发生概率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评判的比较高。
实际上,在生活中,这种事情是极少数,概率是极低的,这就是易得性启发偏差。所以面对新冠疫情时,可能因为愤怒,我们情绪与认知的一致效应,我们就会特别容易关注到这种不公平的事件,尽管是少数。但是关注后,往往我们会通过微信、微博的传播,让它在头脑中特别的显著,形成连锁反应,我们就会认为这种事情的发生比较多。
但是这种事情是少数。尤其是我们的救援非常及时的。我举一个例子, 08年抗震救灾时,我们第二军医大学有一个救援队,要到茂县去。
但是从成都到茂县的道路,已经被地震完全损坏了,根本无法通过。我们的救援队为了能及时赶到冒县过去,就绕道雅安,爬过夹金山。夹金山大家也许都知道,这是我们红军曾经在长征时爬过的山。海拔最高将近5000多米,这已经是高海拔了。我们的救援队之前并没有做前期的适应性训练,所有人就直接上了高原。很多人经过夹金山时,都有了高原反应。但是没有人说什么,都是用最快的速度爬过夹金山,立即投入到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去了。
还有我们的空军,为了确定当地的灾情,进行空降。大家要知道,跳伞对于外界的条件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为了快速了解灾情、展开灾情救援,我们的军人都在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在不知道地面情况的条件下完成跳伞任务。
包括像这次新冠肺炎,我们海军军医大学,还有其它大学的医疗队,在大年三十、万家团圆的夜晚冒雨赶赴了武汉。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愤怒,但是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始终让自己维持在正能量的状态中,也是我们非常必要的心态。
第四种情绪就是抑郁。
第四种情绪就是抑郁。最近微信中转发着这样一句话:等疫情过了,男人们就明白了一件事情,为什么女人坐月子容易得抑郁症,还配了一副精彩的画面,一个穿睡衣的男人郁郁寡欢地坐在窗台边,落寞地看着窗外。看到这个图时,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这些自嘲式的幽默宣泄了我们的负面情绪,反映了我们老百姓的智慧。
在此次疫情中间,我们有些人为什么会抑郁呢?简单看是一种无助、无奈的心态引起的,其实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感、意义感、存在感的损害。这次疫情发生,刚好是春节期间。以往这个时候我们多是呼朋唤友、走亲访友,很快这个假期就结束了。我们又会重返单位,再次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
结果因为疫情改变了我们惯有的生活形态,我们所有人被迫滞留在家里,这时,我们失去了与他人的链接,失去了与工作的链接,而我们的很多的存在感、价值感、意义感是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感受到的、体现出来的,这时我们就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我的一位研究生回到湖南老家,他的姐姐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因为是从武汉回来的,村里便在他家贴了一个横幅:此户有从武汉回来的人,请大家不要串门。整个这个假期,他们一家人就被隔离在家,刚开始非常郁闷,但很快调整好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静静地复习考博。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这次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与自我、与家人连接的契机。我们现在的工作节奏都非常的快,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去思考,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家人。
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跟工作的链接,跟他人的链接很强,但是跟自己的链接、跟家人的链接是比较少的。既然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有时间静静思考、去完成某件自己想了很久也没时间做的事情、认真看一本买回许久一直未看的书、用心陪伴父母家人、与妈妈在厨房一块做顿美味可口的晚餐……如果这样想的话,这次疫情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换个角度,就是晴天!
第五是行为反应。
第五是行为反应。
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说,如果我们对新冠肺炎感到恐慌和焦虑,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就像前面那个例子,反复量体温、不必要的反复洗涤、不停的洗手等,那么这样一些强迫性行为,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下,是很常见的。包括愤怒的情绪,愤怒会导致攻击性行为,比如指责、抱怨、甚至无意中在网络上发表传播负面的东西,包括谣言。这都是在宣泄负面的情绪。那么人在抑郁的时候,会失去活力、动力。待在家里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如果我们采用积极的行为去对抗抑郁,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心理学上有一项有趣的研究,这个研究是非常经典,有意义的。
当我们咬着一根筷子的时候,我们的面容是微笑的。这个实验想要说明什么呢?就是当我们的表情是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不是微笑的。实验的结果非常有意思,当我们呈现微笑表情的时候,就是你的心里不一定是微笑的,但是当我们去测量生理反应时,我们意外的发现这些人的心率、脾电、呼吸,却是跟情绪愉悦时生理反应是一致的。这就说明,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后来心理学家又做了更深入的实验。让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坐姿。有的坐姿是萎靡的,有的是昂首挺胸的,分别扮演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坐姿。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生理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当我们保持积极的坐姿的时候,我们的各项生理指标所反应的,也是跟积极情绪相关的。
所以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会说,情绪尽管可以影响行为,但是行为也可以改变情绪。愤怒也好,抑郁也好,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行为去影响和改变它。
最近的抖音里大家无所不用其极,家庭一日游、鱼缸里钓鱼、自制家庭套圈、给桔子做剖腹产。多种多样、自娱自乐的模式,就很好,这其实反应的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小确幸”,只要我们去发现,去赋予生活乐趣。那么这样积极的行为,就会让我们的心情随之而改变。
六是生理反应
六是生理反应。在这段时间,我们有很多人最关注的是:我喉咙痒不痒,我喉咙痛不痛。我有没有咳嗽,一旦感到喉咙痒、咳嗽了,就很担心,这样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其实这些反应,当你去担心,自己会不会拉肚子,喉咙是不是痒痛,当这些担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会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讲的,应激的躯体化反应。有时候,你越是担心的事情,它就越是会发生。这时候,你拉肚子、喉咙痒,它并不是病毒、细菌的感染,而是心因性的,这就是应激反应。
也就是我们处于焦虑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杯弓蛇影,会出现很多像疑病的一些症状,我们会出现各种生理反应,会非常的惊恐,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那么如何去化解,我前面讲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
那么今天跟大家分享了,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我们会出现哪些想法和反应,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应对。最后,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件非常令人感动的事情。
正月初三时,我看了一个电视台播放的视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我们海军军医大学奔赴武汉,接管汉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新闻。当时我看到一个我很熟悉的人,我们长海医院的董宇超主任。我立即给他发了一个短信,向他表示敬意并保重身体。但是这个短信他一直没回,一直到深夜大概12点多,我收到了他的回信。
回复的信息是: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一定胜利!当时我看了非常感动。我们可以想想,当他回短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那个时候,是他刚刚从病房里出来,还不知道有没有吃晚饭。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却给了我满满的信心,我相信,这次新冠肺炎,很快就会过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他们在帮我们负重前行。在这个比严寒更冰冷、比黑夜更难捱的时刻,这群逆行者的背影,托起了无数人生的希望,他们与疫情逆行、与生死逆行,在逆着人海的方向,没有一丝迟疑、没有一人退却、勇往直前、生死度外,背着家人的担忧、亲人的眼泪,义无反顾的奔向抗击疫情的战场。感谢他们,让这个世界有了爱的力量!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上一篇: 【深度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