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童年: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到底打掉了什么?
原生家庭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痛,无数在“打击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无法抹去童年阴影对自己人生的负面影响。他们无法正常社交,无法自我欣赏,永远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的一切。
这样的父母,会把孩子教成父母!
著名的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这句话可以说救了无数人,让那些一直在和自己的懦弱自卑苦苦抗争、被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日夜啃噬的人松了一口气。
他们一直都缺这样一个人告诉他们:孩子,有时候不是你的错。这些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对你的教育方式。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很多人都在林永健身上找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其他爸爸都把节目当成了一个了解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机会,林永健却当成了向全国人民展现自己孩子有多优秀的平台。
所以当他发现儿子林大竣把桌子上所有的饮料都装进自己的包的时候,勃然大怒。觉得孩子贪小便宜,立即要求摄影师把机器关掉。他不容许自己的孩子丢人。
而事实上,大竣是以为别的小朋友没有饮料,想装起来给大家分享。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父母,在外人面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是值得炫耀的,不容许犯错。但他们忽略了孩子是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东西。
因为优秀,你们就愿意把我炫耀出去。如果我不优秀,是不是就要被三番五次嘲讽“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么差劲”?
美剧《This is us》上映后,这部温暖的家庭剧可以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很多看完这部剧的朋友都说:如果我的父母是像杰克和瑞贝卡这样,我现在一定会有自信的底气,不会这样没有自我。
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爸爸杰克让儿子兰德尔趴在自己后背上,杰克背着儿子艰难地做俯卧撑。
杰克这么做是为了告诉兰德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爸爸都会是扛起你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依赖爸爸。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中国电影《刮痧》,电影中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的儿子保罗,许大同不分青红皂白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了儿子一巴掌,更撂下一句中国的老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之后儿子解释说,是因为保罗先侮辱自己的爸爸,自己才对手打人的。他感到很委屈,为什么我用尽全力去维护父亲,父亲却在人前不肯维护我?
要想让孩子从小就有安全感,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会保护你,即使所有人都伤害你,爸爸妈妈会全心全意爱你,支持你。
即使有一天你退无可退,爸爸妈妈也会张开双手拥抱你。
在豆瓣上看一位网友分享。她的朋友曾在著名高校读研,毕业考上公务员,每个月工资八千多。男朋友也在当地工作,两人生活很幸福。
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回到了东北的十八线小县城家乡,一个月累死累活赚三千多块钱,还和男朋友分手了。别人问她为什么要回去,她哭不哭笑不笑地说:父母说要死,我能怎么办?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大学毕业后本来有自己的打算,自己的追求,但是拗不过父母。
最终做着父母喜欢的工作,和父母看好的对象相亲。稍微有一点点不顺父母的意,就会有多样的窘境考验你。
有些父母会闹个天翻地覆,头疼脑热高血压,亲情杀各个都足以促使你惭愧自责,放下一己之念,否则就是不孝、自私、白眼狼。甚至跑到公司单位去大吵大闹,完全不顾及面子。
父母说是爱你,为你好。其实这是一种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非爱行为”。
这样的父母最爱说的话就是,“为了你,我放弃了什么,牺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把个人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听话,懂事”的基础上,这样等自己老了,孩子才会如他们所期望地那样赡养老人。一旦有天孩子违逆了自己的意志,他们的安全感被打破,不安就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而他们却忽视了,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美剧《无耻之徒》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无赖老爸弗兰克。终日酗酒吸毒坑蒙拐骗家里六个孩子,他从未操过一份心,但是当他没钱花的时候,就会回到家中夺取他们的积蓄。
他心安理得地说,“你们住着我的房子,我为你们交着稅,是我劝了你们妈妈不要把你们流掉,这些都是我应得的。”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很少会有这样夸张无赖的家长,但是中国父母常常用“我生下你,便是对你有恩;你若不听我的话,那就是忘恩负义”来裹挟子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这和弗兰克的心安理得大同小异。
胡适在儿子出生后,曾在日记中写下: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
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妈妈是超人》第二季,包文婧作为新手妈妈,面对女儿小饺子几乎崩溃。但是让她崩溃最彻底的,却是源于母亲的打击。
得知包文婧要一个人带孩子,母亲不断地表现出不放心,事无巨细地交代好冰箱里有什么,辅食机怎么用。包文婧说知道了,母亲就反问:哦,你又会了?
包文婧说,有啥事就发微信呗。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个:屁。
后来包文婧在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心中有再多的委屈和疑问,也都不愿意再向母亲倾诉了,因为她觉得如果自己打给母亲,母亲一定会责怪她带不好孩子。
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我紧张的时候,妈妈是不是应该安慰我、鼓励我、包容我?可她从来没考虑过我,我觉得很委屈。”
“妈妈是我最亲的人,那么亲的人贬低我,真的才会刺激到我。”
包文婧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会因为母亲的贬低而感到委屈。那么那些一贯接受“打击教育”的孩子,心中又该有多少委屈和自卑呢?
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后成为优秀的人,也无法抹去童年阴影对自己人生的负面影响。他们无法正常社交,无法自我欣赏,永远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的一切。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我特别羡慕自信的孩子,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就算是对的,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就不愿回家,不愿常和父母联系。却不知,这是孩子在抗拒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拒绝给父母插手自己生活的机会。
每次面对父母,不变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荼毒式语气。而变了的,是此刻孩子具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父母再次重复起对孩子的数落, 孩子想的不再是父母为何否定我,而是父母二十几年来的否定对我的人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他们化为被怨念充气的气球,害怕自己会当着父母的面爆炸。
他们不愿和父母进行深入地对话,害怕父母问:养育你二十年为什么等不来一句道谢?
因为他们怕在那一刻,会卸掉伪装二十几年的温顺,歇斯底里,“二十年来我等的是你们的道歉”。
每一次谈论父母、家庭、教育,我都会看到这样的留言:可是我不敢让父母知道我的想法,不敢让他们看见这样的文字。他们已经老了,我尝试理解,心疼在精神和物质上饱受摧残的他们,很心疼同样被粗糙带大的他们。
我能做的只有体谅和理解,努力改变成长经历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要做一个好父母,在未来,让我的孩子有个健康的童年。
上一篇: 心理测试:一道简单题目,测试你和他人的距离感有多强?
下一篇: 让!(经典)